疫情防控阻擊戰(zhàn)正緊張進行,口罩成為每個人的必備物品。可是,你會正確使用口罩嗎?我們整理了戴口罩最容易犯的五個錯誤,幫你避坑,不再浪費。
錯誤 1:戴“漏氣口罩”
有的人口罩自以為戴好了,實際上卻不然。因為漏掉了很重要的一個步驟——鼻夾處沒有完全貼合。
口罩上方?jīng)]有貼合,呼出來的氣體都跑到眼鏡上,而外界的病毒及其他有害微生物,也進到口罩與臉頰之間。
這種泄露到底有多嚴重?日本 MBS 電視臺的一檔節(jié)目,講述了背后的“危害”。
節(jié)目組找到一位女士,故意不貼合口罩的鼻夾處:
醫(yī)生使用特殊設(shè)備,測量出口罩外側(cè)空氣中的有害物質(zhì),有多大機會穿過口罩進入口罩內(nèi)側(cè)和你的身體:
測試結(jié)果出乎意料,有害物質(zhì)泄露率達到 100%……
也就是說,這樣戴口罩,等于沒戴。
口罩與人臉留有縫隙,呼吸時的氣流會流向縫隙,會嚴重降低口罩的過濾作用。
正確做法是,戴口罩時多做兩步:
按按鼻子,貼緊下巴,越嚴實越好。
錯誤 2:戴口罩不分正反
不少人以為口罩白面朝外。其實,這就是典型的戴反口罩。
為什么一定要深色朝外,淺色(白色)朝內(nèi)?
口罩其實是多層結(jié)構(gòu),以常見的一次性醫(yī)用外科口罩為例,共三層,外層阻水、中層阻隔微粒,內(nèi)層吸濕。
圖片來源:SIFIC 感染官微
本來呢,人呼出來的氣體比較潮濕,而內(nèi)層與口鼻接觸,正好能吸濕保持口罩干燥,能阻擋病原體。
如果戴反,外層朝內(nèi),呼出的水蒸氣無法透過,戴一會兒就濕了,口罩潮濕就喪失了阻擋作用。
正確的方法只要記住兩句話:
有顏色的面朝外,沒顏色(白色)的面朝內(nèi)。
錯誤 3:摘口罩時碰到口罩外側(cè)
生活中,有不少人是這樣摘口罩的:
其實想想就知道,口罩能阻擋有害的病毒、細菌,最外面那層肯定是最臟的。
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傳播方式有兩種:飛沫傳播、接觸傳播。我們通過口罩阻擋了飛沫,如果用手直接從外摘下,則為病毒打開了接觸傳播的通道。
如果忘記洗手,再去摸鼻子揉眼睛,病毒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人體。原本用來阻擋病毒細菌的口罩,卻成了疾病的傳播者。
正確的摘口罩方法,記住兩點:
不要接觸口罩外側(cè),拿住掛耳繩取下即可(類似下圖所示)
脫下口罩后要洗手,沒有洗手條件不摘口罩
錯誤 4:口罩噴滿酒精或高溫蒸煮
前面我們說過,即使是最普通的一次性醫(yī)用防護口罩也是多層結(jié)構(gòu),外層阻水、中層阻隔微粒,內(nèi)層吸濕。
而外層之所以能阻水,是因為借助了液體表面張力。最常見的利用液體表面張力的阻水材料,就是荷葉,水珠落在荷葉表面不會散開吸收,只會形成水珠滑落。
口罩外層也有類似的阻水效果,如果用大量酒精或高溫蒸煮處理口罩,會導外層材料變性,對水(血液、唾液)的阻擋能力下降,口罩的過濾功能會大大降低,甚至失效。
其實,只要不是去過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(如醫(yī)院),可以循環(huán)利用的口罩不必消毒。
正確的方法是:對于可循環(huán)使用的口罩,直接晾在干凈、通風的地方,或存放在清潔透氣的紙袋里即可。(紙袋方便打孔透氣)
圖片來源: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(yī)院 李亮、杜建醫(yī)生
錯誤 5:不管去哪都戴口罩
由于近期感染人數(shù)增長得很快,不少朋友到哪都戴著口罩,口罩消耗得很快。
其實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,如果是個人獨處,例如自己開車、散步,只要沒有特別密集的人員接觸,感染風險很低,可以不戴口罩。
可能很多人會問,我怎么判斷感染風險是高還是低?
別急,就在 2 月 5 日國家衛(wèi)健委等權(quán)威機構(gòu)聯(lián)合發(fā)布了《口罩選擇與使用技術(shù)指引》,看看下面這張圖,就知道什么時候該戴,什么時候可以不戴了。
畢竟口罩珍貴,且用且珍惜。
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
連州市融媒體中心
來源:丁香醫(yī)生